在巩家堡任氏家族中,有一个绢布制作的特殊家谱——神祇,也称神谱,族里俗称“祖宗爷”。族人亡故三年后,就绘上了神祇。神祇除了全族一个大神祇外,巩家堡任氏分九股,每个股还有自己股内的一个小神祇。
大神祇淡黄色,四米宽,五米多长,带着卷轴,任氏列祖列宗的名字按辈为序,依次排列,它在族人心中非常神圣,一般年轻人结婚时都要请“大神祇”。
任秀成老人还看过拜神祇的场景。那是1948年,“二村长”任庆云的叔叔任志富结婚,他比任秀成老人大10岁,新娘来了,十来岁的任秀成就跑去看热闹。拜天地都在院子里,朝着正房,神祇就挂在中间墙上,新郎新娘一拜天地,二拜神祗,接下来才拜高堂。办完喜事,神祇就卷起来,由这家人珍藏着。等下一个年轻人结婚,再被请到别的人家。春节过年第一件事,年轻人也是拜神祇、拜大人。
当时,族里还有族长,谁家生孩子了、要娶媳妇了,都要经过族长,就和现在到派出所上户一样,必须的事。
随着新中国成立,有了行政区划,村里有了村长,族长慢慢淡化了。“文革”中,神祇也毁了,任志富就成了最后一户请神祇的人家。
没有了原谱,任氏原祖历史难以考证。按照祖辈口传,元朝末年,太原地区因战乱人口锐减。明初洪武年间,官府从洪洞组织移民时,任氏三兄弟携家带口,从洪洞来到太原,垦荒补缺,安家定居。
“文史资料上,可能没有哪一支从洪洞迁到太原,推测,兄弟三人不一定是官府组织,而是一路逃荒过来的。老大去了南坪头,传到了25辈人,老二就在巩家堡,老三在梁家庄。”任秀成说。
“你们去南坪头认亲时,人家认不认呀?”“认了!他们还保留着神祇呢!”任德明点着头,肯定地说。
他打开了手机上拍摄的图片,南坪头村专门有一个放神祇的老院子,“神祇绢制的,一动就要烂的样子,怕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。但十世以前的都没有。”
巩家堡任氏家族在繁盛之时,支分九股,经过六百余年传承,繁衍成族,子孙已是枝繁叶茂。在小店区流涧村,还有一支任氏是从巩家堡四股分出的。
任家后世何以在这里长久居住?村里人说起,都少不了“任碧开河”的故事。在明万历二年,巩家堡乡绅任碧、任幹、任谦三兄弟倡议村民开渠灌田,历时一年,从汾河东岸开口,挖出了长达十几华里的浇地大渠——任碧渠。这条渠除了浇灌巩家堡村的田地,还惠及圪塔营、宋环村等附近村子,自此,每年开春、干旱时节,几个村的人都要聚在一起商议开渠之事。这在《太原县志》卷之二·水利中都有记载:
“任碧渠灌鞏家堡、東橋村、圪塔營、東攢村、薛店村、西攢村、小營屯、西賈村共八村地畝,自本縣西寨村東取水。”